SenNet 6

影響力

我們很榮幸能與各客戶和義工一同合作,共同創造改變 - 閱讀他們的一些故事吧!

客戶 - W女士

W女士已有九十多歲。雖然她和她的兒子住在一起,但她並沒有得到他的任何支持和幫助。她跟她的兒子從來都不說話。她每天都需要自己做所有的家務和飯菜。通過被人的介紹, 他了解並加入了我們的特別需要小組。參加了我們的小組後,她認識了很多新的朋友,並建立了支持性的關係。她不再孤單,因為通過小組她慢慢的融入了社會而得到了她所需要的支持。她每天都想來我們的小組,但佷遺憾的是她每週最多只能來參加兩次。

客戶 - H女士

H女士,今年差不多80 歲。在2014年的時候,她一個人獨目從愛民頓搬遷到卡加里這個城市,非常寂寂寞。在2017年的時候,她的生活充滿著喜悅及有重大改變,因為她接受了耆英會翻譯的服務。 耆英會最初只是為她提供醫療上翻譯服務及其他“一路通”服務。後來,耆英會的職員和她多次接觸,及了解到她有骨質梳松問題。就是這樣,她在耆英會職員的建議下參加醫管局在耆英會舉辦幾個廣東話健康講座。其實在這段時間,她是住在唐人街附近,所以在沒有多考慮下就參加這講座。在這個講座過程中,耆英會的職員也介紹及安排了她與醫管局 一位營養師約會。 經過多次與營養師約會,他們給了她很多建議,而且提出適當運動就是最好一種治療方法。從2018年年初開始, 她參加了在耆英會裡舉辦健身課程。藉著健身教練悉心教導及安排適合她年紀的運動,她在這裡非常感謝耆英會和健身教練。除此以外,她在這裡認識了很多新朋友,同時也參與了馬拉松比賽。 而且, 她不只是參加健身課程去鍛煉身體,還參加了網絡課程。通過這個課程,她現在可以用智能手機和我在溫哥華女兒聊天。回想起當天,她從醫療上翻譯的服務開始,再通過“一路通”服務, 參與過健康講座,健身課程,網絡課程,及其他特別活動。她在這些活動和講座過程中,確實不但在體能鍛煉和也在心靈上有好大幫助。現在耆英會已經成為她的家,面上時常經常充滿著笑容,也永遠不會感覺寂寞。

義工 - May Mah

早於求學時期已認識卡城華人耆英會。機緣巧合中,懷著「助人為快樂之本」精神,投身義工行列,轉瞬已廿載。從最初加入直至現在,感覺自己仍然在就讀期間,耆英會不斷發展,不斷推出新事項讓義工去服務,推動和建議我們去選讀特別科目,深入了解不同的技能( 例如:Row Your Own Boat, Alberta Fitness Leadership, Caring with Confidence with Alzheimer Society of Calgary, Taking Care of You… Powerful Tools for caregivers, Mount Sinai Hospital Reitman Centre's Carers Program & Gerontology Studies at MRU) 而自己亦樂於研讀,為的是遇上困難也可活學活用,難題迎刃而解,服務他人,所謂教學相長,幫助別人之餘,自己也獲益良多。

猶記得參與「關顧耆英探訪計劃」中認識一位94 歲長者。她頭腦清晰,喜歡作詩詞,更贈送以下七言詩句,作為讚賞及鼓勵我,亦表達我的心聲,驅使我更加努力為長者們服務。

廖家幼女愛心思 秀慧聰明辦事勤
珍惜時光扶老弱 義工甘作喜洋洋

回顧30年耆英會的成績,有賴各理事會,員工和義工們,群策群力,各展所長,所得的成果超著。適逢建立30週年,謹祝卡城華人耆英會威名不朽,功績長存。

義工 - Becky Tsu

來加拿大差不多有40 年,自少受家人的影響, 斷斷續續在西人社區裡做義工,例如送餐,賭場籌款,嘉年華會等等。直至2006 年,一個機會,去了參加耆英會的探訪老人院和家居探訪。最初做老人院時很開心,但是當建立了友情後,情況很不同,當你知道他們死了時,很是痛苦,到最後放棄了這工作。在這段時間,很痛苦的掙扎,停了也有一年多。終於我勝利了,重新再開始。很幸運他們還記得我,也很慶幸我繼續做下去,不單只我幫他們,原來他們也幫了我哩! 我從他們身上也學了很多,不是書本裡有的。有很多國民教育,例如孫中山的三民主義。這些故事很有意義,而且令我看到老人家的積極樂觀態度也影響了我對生命的看法, 明白了活在當下的意義。

我也參加公民權益小組, 為他們抱不平,甚至去有關歧視部門去理論。 從中也學了很多,也明白一個道理,就是不平則鳴! 亦有幸也是外展部接待員,也是最幸運的一員。看似沒有什麼東西要做,其實真的很忙。事無大小,也要經過我們前線,也讓我們學了很多寶貴的知識,尤其是國語。耆英會聯絡不同的組織及政府部門,保障長者福利。我們擔任義工的過程,同時也增進了他們的關係,讓他們互相分享及提醒,並學習彼此欣賞。現在長者的生活很充實和快樂,亦是其他人的好榜樣。

客戶 - C先生

C先生,年齡25歲, 他的父親82歲。他在家里工作,正在照顧他最近被診斷患有癡呆早期的父親。最近,他的父親對每一件小事都非常不耐煩,而且會經常在小區了亂跑。由於他們的年齡差異,兩者之間有許多爭議和衝突。 C先生感到沮喪和壓抑,因為他不能集中精力工作, 也不能用心的照顧他的父親。自從C先生的父親加入了我們的特別需要小組,我們開始慢慢幫助C先生了解並應付父親的病情和情緒。在我們的幫助和知道下,他得到了自己的時間,並與他的父親建立了更好的關係。

客户 - 劉春華

感恩的心

首先萬分感謝CCECA給我這次難得的機會參加了幾次不同的學習和訓練,使我深深地體會到以下幾點豐富的收獲,這些可貴的經驗,會使我在人生的日記中,留下永恒的記錄。

1, 自從參加了這種可愛的活動以後,突然發現退休多年的“老人生活”竟然充滿了趣味和喜樂,尤其是每次討論的主題,都是針對著長者的心理而設計的,所以大家都能積極熱烈討論,彼此熱心的鼓勵和交換心得。每次都能談得“津津有味”,真是中國人說的“活到老學到老”其樂無限。

2, 在每次的課程活動中,可以利用難得的機會,認識很多新朋友,他們來自不同的國家,有不同的文化背景,大家親切地彼此幫助互相鼓勵,像一個和睦的大家庭,一起學習,一起歡笑。我自己對英文的寫法比較困難,但是FRANK剛好是一本標準的字典,他教我最正確的文法和生字,這種經驗令我感覺每個朋友都是一本經驗豐富的書,永遠讀不夠!

3, 在每次的活動中,專家學者們的設計和安排,都常使我們感覺到時間不夠,真想多加幾個鐘頭,因為長者們出門是一件大事,我們多麽需要晚一點回去,久一點留在歡樂喜笑中,尤其是那幾位年青朋友,他們總是用愛心與耐心來教導並鼓勵我們,使我們各自發揮,任性表達,從來沒有被輕看的感覺,在他們的微笑中,給我們很大的自由與自信!也讓我們感到年輕了!

從以上幾點,得到一個結論:“長者”不再是孤獨寂寞古怪的老人,我們是一座“礦”,可能蘊藏著豐富的內涵,只是因為學習,工作,家庭,事業各種責任,在忙碌中失去了自我,忘了自我,如今終於得到機會開始新生活,開發自己的才華,用藝術來灌溉新的人生,我想這是一個字來形容的,那就是“夢”!這種美妙而奇特的夢是千載難逢的,所以我除了要表達感恩的心,謝謝大家的愛心與耐心,幫助我們從寂寞孤獨中走出來了,同時我也希望這麽甜美的夢永遠繼續做下去,千萬不要停止啊! 最後祝福各位健康,快樂,每晚可以帶著微笑入夢中,謝謝!

劉春華

客戶 - B女士

B女士自己患有多種慢性疾病,但同時還要照顧患有腦退化的丈夫。丈夫因爲疾病的原因經常在家裏發脾氣。每儅此時,她都感覺到壓力重重而且萬分無助。經人介紹,B女士了解到我們特別需要小組並與丈夫一起加入。參加了活動後,她的丈夫在小組裏特別高興,總是面帶笑容。小組裏豐富多彩的娛樂活動令B女士自己也非常開心;健康教育和建議使她可以更好地保持身體健康;同時她參加了家人互助小組,經過工作人員及其他家人的幫助,她能夠積極地預防和應對丈夫發脾氣的狀況。B女士感激地說:“太感謝你們了!是你們重新為我帶來了歡樂!我每天都在數日子,盼望著參加活動的那一天。

義工 - Sau Tim Chan

在耆英會擔任義工,轉瞬間已16 年。我每星期兩天在外展部接待處服務,其餘三天間中陪老人家往醫院、化驗所或專科醫生檢查和診病。其間見證了耆英會服務專案日益增加,發展迅速。

華人社區,不論新舊僑胞,講何種方言,上至申請政府福利、醫療護理、家居服務,下至日常生活,事無大小均會往耆英會要求服務。曾經有一位老婦遺忘了一包鮭魚頭在3 路公車上,要求我們寫張便條往公車失物處找尋。

就算主流機構,例如醫院或診所護士、社工、護老院、銀行等都會轉介他們的客人來耆英會要求幫助。最近有一令我驚訝的事: 有間主流學校的老師寫信給一個家庭有困難的華裔學生家長,叫他們來耆英會幫他們向食物庫申請領取食物。以上的例子,可見耆英會在卡城的知名度和認受性。有此成績,乃30 年來歷屆理事和眾員工努力的成果,謹此致意。